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gdjiaheshu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用15年将艺术融入市民生活静安国际雕塑展奏响“空间协奏曲”乐鱼官网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11-05 05:30:36
  • 点击:

  leyu体育在2024年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举办期间,日本声音艺术家铃木尤里(Yuri Suzuki)的作品《声音森林》成为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周边孩子们的新宠,充满魔力的艺术装置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前来探险与嬉戏。

  “这件作品的核心是传声筒造型的管道,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管道传声互动,共同激活它。由于作品展示在公园的公共游乐场,还特别增添了滑梯、秋千等儿童游乐元素,前来嬉戏的孩子们也是这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策展人程婧告诉澎湃新闻(),这是目前展出的35组作品中最受公众喜爱的作品之一。

  9月25日,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正式开幕,展出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31位艺术家的35件作品。雕塑展期间还将举办30余场公共活动,与观众共同谱写一首“空间协奏曲”。公共活动从9月展览开幕起始,持续到12月,跨度四个月。澎湃新闻从策展机构UCCA获悉,活动迄今为止已圆满举办高峰论坛、“我愿顺流而下”草坪音乐会,当前进行青少年主题绘画及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以及别具一格的“我的看展专属BGM”等活动,均受到广大公众的喜爱与积极参与。

  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吴伊瑶告诉澎湃新闻,在展览开幕后的整个展期内,公共活动将以动态的方式向公众呈现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趣意。

  她介绍,公共活动一共分为九大板块,涵盖了高峰论坛、特别公众导览、艺术工作坊、草坪表演、城市漫游、青少年绘画征集、摄影征集等不同类型。整个展期的活动以“协奏曲”为架构,在展期的三个月内,每月演奏一篇乐章,来描述音乐的丰富动感,呼应雕塑的体积与结构。三个乐章分别以“空间奏鸣曲”“小步舞曲”“城市回旋曲”为曲式,由每月举办的具体活动回应柔板、行板、快板等相应曲目风格。

  “在前期策划时,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不同板块的活动进行有效组合,让市民朋友可以来到公园散步观展,也能通过参与有趣的活动体会不同的看展方式。希望取‘协奏’的‘偕同’‘共聚’之意,比喻此次展览以‘交流’为目的展开‘空间协奏’,也意喻公共活动所珍视的人与人、人与场所的相遇。”吴伊瑶这样介绍。

  9月26日,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苏河湾中心举行。论坛由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

  在论坛现场,来自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学者以及城市规划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度对话。他们共同探讨了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空间与文化记忆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一议题也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人士、院校师生以及对公共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市民的积极参与。

  “从我作为公共空间的设计师的角度来讲,我更希望能够把公共艺术跟我们的日常很好地结合,从艺术馆走向公共空间,并跟公共艺术日常性结合,真正从艺术馆当中走向公共空间,艺术家也要把公共空间当作是他创作的画布、平台和空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章明在主旨演讲环节这样分享。

  10月12日举办的“我愿顺流而下”草坪音乐会,由音乐人孙大肆与艺术小组“神炁现形”以及一支活跃于公园的市民口琴合唱队共同呈现,同样受到了公众的喜爱。

  “很多爷叔阿姨在耳熟能详的时代金曲中一起合唱,最后演出结束时,大家即兴唱起了《送别》,观众们纷纷站起来,有的甚至在草坪上踏起舞步,这一幕非常动人。”UCCA Lab项目经理杨惠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场来了100多名观众,“草地上有刚放学的孩子、午间休息的年轻人、退休后的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共同享受音乐。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公共空间的活动使得大家彼此心灵相通,达到‘协奏’。”

  随着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的盛大开幕,越来越多的“交流”正在这座城市的艺术空间中奏响美妙的协奏。

  程婧认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非常重要。“公众互动可以注入这些作品新的生命力,激活这些艺术作品”。她表示,观众互动留下的痕迹,一直是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所重视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组成要素。“在24小时向公众开放的空间里,无论我们在意或者不在意这些作品,它都会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广大公众观看、解读。”

  在展览期间,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还携手网易云音乐,创新推出了“我的看展专属BGM”活动,邀请公众“跟着雕塑一起轻轻摇摆”。活动从9月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根据展览“一园两线”布局设计了专属静安雕塑公园的“公园漫步”歌单、南京西路的“城市节奏”歌单以及苏州河沿线的“河边小走”歌单,在音乐声中与雕塑艺术进行“空间协奏”。

  据杨惠宇介绍,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还有摄影征集和青少年活动征集两场JISP传统活动,目前正在进行。“光影变奏曲:雕塑间的时光”摄影征集,邀请摄影爱好者用镜头捕捉雕塑间的动态光影,探索雕塑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青少年主题绘画征集邀请青少年以“我的生活有无数交集”为主题,面向孩子们征集绘画作品,展现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在11月也将会在公园做一次线下专场。

  她介绍,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从第一届开始就举办摄影相关的征集活动,希望通过摄影这一大家可触及的媒介,邀请更多人参与到和雕塑作品和雕塑展览的互动中来,也希望通过观众的视角留下更多的展览精彩瞬间。

  同时,在以前的基础上,今年还特别增设了小红书APP的投稿渠道,观众们可以在小红书上发布笔记,参与摄影征集。“我们也发现,往届有很多观众会自发地在小红书上去发布自己拍摄的雕塑展照片,这次的摄影征集也根据公众需求,增加了小红书这一渠道。另外,本届我们在延续上届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的合作基础上,还邀请了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作为机构伙伴共同发起摄影征集,我们非常期待看到观众们独特的观察记录。”

  11月至12月,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还将举办“意游未境·随我顺流而下” 等两场城市漫游活动、草坪偶剧“纠纠葛履”、多场艺术工作坊、法国文化特别活动、特别公众导览之小小讲解员等活动。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由静安区政府于2010年发起,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坚持了十五年,现已成为中国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

  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宫明军告诉澎湃新闻,15年以来,静安国际雕塑展始终坚持公共艺术的公益属性,致力于让市民共享艺术盛宴,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始终坚持将文化与艺术深度融合,通过雕塑作品展现城市文明精髓与精神风貌;始终坚持艺术生活化,将艺术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让艺术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静安国际雕塑展还在不断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展览内涵,具体他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题内容持续深化。展览主题从世博雕塑展的“城市幻想”逐渐演进至“空间协奏”,内容持续拓展,紧密贴合时代脉搏与文化发展潮流,汇聚全球艺术家及佳作,展现多元艺术风貌,提升展览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公共活动多元化。从2010年首届静安国际雕塑展起不断创新各类艺术活动,逐渐发展为包含开幕式、高峰论坛、青少年主题绘画征集、摄影征集、草坪音乐会等多元公共活动,增强市民参与感与互动性。

  三是策展合作专业化。引入UCCA Lab等专业策展机构,凭借其全球视野与策划实力,为展览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推动展览艺术水平持续提升,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深度融合、对话,让艺术回归大众,更让大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理解艺术,强化了大美育的功能。”宫明军这样说。

  程婧介绍,静安区是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也是本届雕塑展主题“空间协奏”的灵感来源。“空间协奏”和声音有关,关键词是悠扬、轻盈,整个艺术作品的颜色是偏白色的,与公园空间里的红绿背景形成高强度对比,非常和谐,带给人和音乐一样愉悦、悠扬的享受。

  今年在选择艺术家时还拉长了艺术家之间的代际。“有雕塑知识背景的观众可以梳理出雕塑在近100年的发展历程,普通观众也能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们非常多元的雕塑创作。”程婧表示,像丹尼尔·布伦( Daniel Buren)、马夏尔·雷斯(Martial Raysse)是属于上世纪的艺术大师,还有卡米尔·亨罗特(Camille Henrot)、克劳蒂亚·孔德(Claudia Comte)等全球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的80后、90后艺术家。

  “雕塑虽然是非常古老的媒介,但在当下,依然具有生命力。它已经不再局限于材料和形式,拥有非常多元开放的艺术表达方式,我期待在未来的雕塑展里,更多叙说雕塑自身的可能性,将其新的生命力传递给公众。”程婧这样说。